作者: jerry
不管是國家或公司,重建之路最重要的就是資金流,金流的供輸控管是財務方略的重心,也是順利重建的墊腳石。金流的三大流量分別源自資產、負債、及股東權益上,包括營業、投資、融資等三大現金流量,其中資產與股東權益的金流操之在內,財務方略的重點是「造血」與「輸血」,負債則操之在外且最令人頭疼,金流重點在「止血」。金流的管理原則不外是「一個必要,兩個須要。」.....
其實團結力量大的口號要發揮功效最重要的還是在各主事者間的理念能否契合,簡而言之即是相互的利害關係能否取得均衡。在掛牌公司的漫長歲月中我們可以看到分分合合的案例,尤其在進行購併案時更能禿顯團結力量大是否成為偉大的口號。之前在台灣雙D族群面臨財務與業務同時燒的窘境時,筆者也提過台灣面板龍虎-奇美電與友達合併情事,以能安內攘外。雖然政府官員最近有意思勸進,但容易嗎? 確實在台灣自由民主的資本市場中還存在著許多變數,單單是誰要讓位就要傷透腦筋(原奇美與群創合併較單純),如果要等到撐不住景氣寒冬及耐不住國外競爭者侵權賠償,或是財務出狀況才要救亡圖存那就得不償失了。
從四家主要面板廠的競賽,我們來比較他們面臨低迷景氣的財務與業務拔河賽,到底財務與業務孰重孰輕? 又誰比較有抗寒(韓)能力,我們看看下表的財報資訊與股價表現或許會增加財報投資常識。
首先,它們四家都有好爸爸,分別為大同與仁寶集團(華印)、華新集團、鴻海集團、及泛宏碁集團,但好爸爸是否支持到底呢?答案是不一定,例如奇美集團許老先生很聰明2年前就割愛了,大同董事長最近也有官司纏身加上母公司財務也弱化,所以大股東能否無條件支撐到底還要看狀況。
從財報資訊與公司價值分析,這些大型流通性高的股票在遭受景氣寒流與大額虧損時最易比較他們財報與股價因果關係,以下是得到的結論,同時這些論點也能放之四海股市皆能適用。
1、財務與業務規模大者其抵抗力較規模小者強。此說明為何奇美與友達的資產與營收規模都大幅超過另兩家致股價在一定跌幅後能減緩,同時跌幅也相對較另兩家小,甚至EPS虧損較華印、彩晶嚴重,但股價的後作用力卻相對小,這是財務與業務相對大型化的保護作用。
2、業務落後者只能看見領先者的背影。營收規模愈大其財務運作資源愈大,相對的業務規模小者,其同質性產品缺少競爭力自然會慢慢凋零,如果要改變頹勢就應先顧好財務狀況,不要被債所逼,其次董監大股東要有業務戰略作長線調整。由此觀之,不管是多空市場,選擇同質性產品中的第一名標的應該是進可攻退可守。
3、金融負債較低且業務規模相對大者其股價較具優勢......
本文部份引用自此,完整版請上: http://www.jerry-finance.com/index.php?load=read&id=212